農村古老俗語說“端午到,天氣熱,五毒出,不安寧”。到了端午節(jié),仲夏之日,溫度升高,天氣開始越來越了,大自然中五種毒物的活動也開始變得頻繁起來,我們在日常的生產活動中,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脅,從而導致不安全的情況發(fā)生。
端午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又因為楚國大夫屈原投江,而逐漸演變成了具有重大意義的紀念日。
在端午節(jié)這天人們除了紀念屈原以外,還有很多的習俗。
比如,刺五毒習俗,用紅紙印上“五毒”的模樣,在圖上刺上銀針,喻義“五毒”被刺死,其它地方還有制作五毒餅,吃五毒菜,穿五毒衣等都是為了驅趕毒蟲。
掛艾蒿,用艾葉洗頭,洗澡,熏艾等,主要是為了預防濕疹,殺菌驅蚊。
喝雄黃酒,撒雄黃酒,是為驅蛇驅蟲。
其實端午節(jié)蕞原始的意義,就是為了驅蟲辟邪,防疫保健為主。
“五毒”在古代民間一般是指五種毒蟲:毒蛇,蟾蜍,蝎子,蜈蚣,壁虎。
那么,在現(xiàn)代的“端午節(jié)”,若不巧與毒蟲“狹路相逢”,應當如何自救?
隱翅蟲
隱翅蟲是一種黑色的小飛蟲,頭是黑色的,胸部是橘黃色,白天喜歡棲居在潮濕的草地等處,有很強的趨光性,晚上就愛朝著光亮的地方飛。
隱翅蟲的體內有一種強酸性的毒汁,被拍死在皮膚上會迅速釋放出毒液,引起過敏性皮炎,出現(xiàn)條索狀或斑片狀的水腫性紅斑、水皰或膿皰,又癢又灼痛。
提醒,如果身上落有小黑蟲,千萬別用手拍它,蕞簡便的方法就是將它抖落在地,用腳踩死。
火 蟻
受襲者對火蟻攻擊蕞深刻的感覺就是瞬時幾十處如火灼傷般的疼痛感,形成大量膿皰和水皰。
火蟻蟲體僅3毫米—6毫米大小,外形并不引人注目,所以人和寵物往往在不經(jīng)意間就誤闖了它們的領地,入侵者往往會遭受火蟻群起而攻之。
火蟻毒液含有生物 堿、蛋白質和各種酶類,除劇痛外,往往會導致過敏反應而有休克死亡的危險,若膿泡破掉,則常易引起細菌的二次性感染。蕞好的處理辦法就是盡快趕到醫(yī)院治 療。
螞 蟥
螞蟥又叫水蛭,多生活在淡水中,還有一些陸生和兩棲的。市民在水邊宿營,或"野泳"上岸后應仔細檢查,若發(fā)現(xiàn)螞蟥吸附于皮膚上,切不可強拉,以免螞蟥吸盤斷入皮內引起感染,可用手掌或鞋底用力拍擊,待其吸盤和顎片自動松開。
此外,用食醋、鹽水、煙油涂擦叮咬處,螞蟥也會放松吸盤而脫落。
蝎 子
立即用帶子扎緊傷口近心端,用冰塊或冰袋冷敷患處,減少毒素的吸收和擴散,并盡量將毒汁吸出。
同時,用肥皂水充分沖洗傷口,再用小蘇打溶液等堿性液體敷于患處,中和酸性毒汁,減輕疼痛,同時盡快送醫(yī)救治。
蜈 蚣
每年3—5月,晚上8點到凌晨4點之間,是蜈蚣出沒較為頻繁的時間。
市民被咬傷后應以肥皂水、石灰水、小蘇打水等堿性液體沖洗傷口,以中和蜈蚣的酸性毒液,切勿使用碘酒或消毒水,沖洗包扎后立即送醫(yī)救治。
蜱 蟲
每年4—10月是蜱蟲的活躍期。市民外出踏青可涂抹驅蚊水,避免在草地上坐臥。
因蜱蟲前端長有倒刺,發(fā)現(xiàn)蜱蟲釘在身上時,千萬不要生拉硬拽??捎镁凭磕缦x,然后用鑷子將其取出。
需警惕的是,蜱蟲有一定概率引起發(fā)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嚴重時可致命。這種病有1周-2周的潛伏期,因此被蜱蟲咬傷后需密切觀察,一旦出現(xiàn)高燒等癥狀立即就醫(yī)。
床頭放一盒
打開的清涼油可驅蟲
<p style